“下沉”的阿里云

为了走向政企市场的深水区,阿里云的确下了不少苦功夫。 

“如果阿里云今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好服务。”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今年5月底的阿里云峰会上一再强调。

  当谈起「政企上云」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

紧接着,阿里云内部掀起了一场“在阿里云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组织架构变动。

一方面,阿里云设立18个行业部门,由行业总经理负责,做行业数字化创新;另一方面,则成立16个区域,并任命16个分公司的总经理,负责区域的本地化运营,主要是与本地客户建立连接,建立本地化生态。

服务下沉,让阿里云的政企之路走得“更接地气”。 

谈到阿里云的服务竞争力,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智能全球技术服务部总经理李津表示:“从技术走向产品,再从产品走向服务是所有科技公司的必由之路。”

今天,服务已成为阿里云的第二条腿。在阿里云团队看来,做好服务的内涵很丰富。

基于阿里巴巴自身数字化以及上万个项目交付所沉淀的最佳实践,阿里云的服务覆盖了从上云前的咨询规划,到上云迁云的部署交付,到关键节点的运维重保,再到随着业务生长而发生的运营升级,为客户的数字化成功提供全链路的服务支撑。

另一条腿,就是做深基础。

今年5月底,张建锋强调了阿里云发展的四个核心战略: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做好服务。

其中,“做深基础”投入最多、期望最高、挑战最大,同时也是阿里云的立足之本。要提供最好的计算产品和服务,就必须坚持自研,把“做深基础”做到极致。

过去十二年,阿里云持续投入自研云技术,打造出中国自研云操作系统飞天。

如今,阿里云继续“向下生长”,从飞天云到倚天芯片,打造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大数据+AI一体化平台等以云为基础的软硬件技术体系。

其中,早在2017年,阿里云就在国内发布了自研的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并于2018年4月正式商用。

PolarDB采用了自研分布式存储引擎设计,使用计算和存储分离的创新架构,性能更快,在100TB的数据容量上提供了10倍于传统商业数据库的性价比,性能已经达到AWS Aurora的2倍。 

当谈起「政企上云」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PolarDB进一步升级,实现计算、存储和内存资源的三层解耦,首次实现内存池化,并上线多主架构。

此外,与阿里云公共云数据库管理平台一脉相承的DBstack产品的推出,让云原生数据库技术快速进入专有云、混合云市场,掀起对传统商业数据库的替代浪潮。

据阿里云透露,近几年,阿里巴巴每年在技术和研发上的投入都超过1000亿元。除了云计算,还涉及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驾驶、芯片设计、量子计算等其他前沿技术领域。

如今,做深基础和做好服务,是阿里云继续向政企市场迈进的“双腿”。技术和服务,是ToB的核心,哪一边弱了都很难走远。

阿里云,做政企服务的这几年

事实上,在2012年的时候,也就是云计算“元年”,阿里云就试水数字政务市场。

作为云计算行业的参与者,阿里云也见证了客户对于上云的“心理变化”:从盲目到理性,从看重价格到看重价值。

最早期,政府上云更在乎资金成本,后来随着数字政府的建设,上云成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其需求也变为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和数据打通。

当谈起「政企上云」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政企行业事业部总裁许诗军

“其实政府不叫上云,多数称为建设政务云,以此来规范流程,再进一步倒逼内部的机制变革。”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政企行业事业部总裁许诗军向雷锋网表示。

之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多从项目出发,为了上云而上云;而现在,客户更关注上云后的价值、应用与场景。

客户在不断成长的同时,阿里云也逐渐想清楚了自己走路的正确姿势。

许诗军透露,自己曾经也在“做项目or平台”这一问题上产生过困扰。

“既然在这个局里,就得下这盘棋,但千万不要忘了最终的目的。”许诗军说。

即便做项目,也要想着怎么变成服务、变成平台。据他透露,阿里人在讨论项目、业务和解决方案时,最后一定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其变成一种可复制的、能运营的、可平台化的产品。

当谈起「政企上云」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里云智能政企产品解决方案总经理曾震宇

阿里云智能政企产品解决方案总经理曾震宇介绍,经过多年积累,阿里云在新零售、数字政府、制造、能源、交通物流、地产园区等领域沉淀了“厚实”的解决方案。

今年云栖大会期间,阿里云发布了面向产业发布的数据智能开放平台即DataPasS。平台覆盖数字交通、数字政务、自然资源、数字制造、数字医疗、财税监管等多个行业的产品解决方案。

不可否认,阿里云已成为数字政府的新基建。据了解,阿里云目前已经服务了26个部委以及数以万计的政府客户。在城市大脑领域,阿里云城市大脑已经在44座城市落地,累计形成了500多个创新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在公共服务方面,阿里云每年提供了10亿次的税务电子票据服务,节约了纸质发票印制成本2亿元。除去帮助政企降本增效之外,阿里云似乎承担了更大的责任,那就是用数字化服务国家的“碳中和”进程。

在制造领域,阿里云服务了近2万的制造企业上云。其中,在汽车制造领域,阿里云服务了10家以上中国头部主机厂集团,通过对主机厂、造车新势力、主流出行公司、自动驾驶公司、智能网联公司、经销商、汽车后市场公司以及零部件公司的服务,实现了汽车产业链的全覆盖。

另外,阿里云还为4大能源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公司)构建了电商平台,支持每年千亿级别的交易销售。

在交通领域,阿里云服务于浙江、四川、广东、山东、江苏、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甘肃、青海等省23条高速公路的数智化建设;为6个航空公司每年为近40万架次航班运行提供数据平台服务。

据张建锋所说,阿里云是最早为政企提供服务的云厂商,服务十年以上的企业就接近一万家。

但即便如此,在阿里云看来,政企上云,依旧未至水深处。

千亿市场,仍是蓝海。

的确,政企上云的热潮,托起了一个千亿级市场。

云计算进入国内市场已有10多年,直到2020年后才算进入了爆发期。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781亿元,增速为33.6%。

被疫情“催熟”的云计算,俨然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

当谈起「政企上云」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2020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作为数字基建的底层核心技术基础,云计算是政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可在这个千亿级的云赛道里,却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

截至今年9月底,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超21万家云计算相关企业,超三成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内。

数量庞大,但成熟的玩家还很少。根据《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中国前五大公有云,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中国电信天翼云和AWS的总体市场份额就达到了76.7%。

也就是说,国内近八成的云计算市场被上述五家厂商“瓜分”,而留给其余20多万云计算企业的,只有两成。

可再将视野放到全球,能进入前三的国内云计算厂商,目前只有阿里云一家。据Gartner发布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追踪数据,亚马逊的市场份额为40.8%,排名第一;微软的市场份额为19.7%,排名第二;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为9.5%,排名第三。

我国云计算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张建锋透露,阿里云团队服务国家部委和金融行业客户时发现,有一些是部分系统的上云,有一些是部分产品的替代。因此,在他看来,政企上云才刚刚开始,云计算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并且增速会非常快。

许诗军也认为,政企数字化转型市场,不是红海,而是蓝海。阿里云通过客户得到的反馈是,上云,依旧供不应求。在未来十年,产业界对于上云的需求是巨大的。

“有一天上云成为必然选择,那么政企的数字化转型才算真正走到了深水区。”

这就相当于,一家企业想要建设数字化系统,谈的已经不再是买什么服务器、用什么网络、用哪种操作系统这些必需品,而是关注云上的应用与服务。

许诗军进一步举例说:“比如装修时,客户已经不关心是哪个发电厂发的电,哪个网输送的、用的什么电缆,而是关心要买什么家电、用什么产品。”

在他看来,政企上云就走在这样的路上,“再过3年,又或许是5年。上云成为默认选项,应用与服务、用数字化做创新将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不再讨论是否“上云”,便是云计算成熟时。国内云计算厂商,仍然大有可为。(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