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用数赋智”是近年来的高频词汇。
政企上云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显示,2019年中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334亿元,预计未来4年仍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推动以及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规划驱动下,云计算作为“新基建”的底座,更是为数字经济按下了“快进键”。
与此同时,云服务商也致力于让政企用户使用云计算就如同在生活中使用“水电气”一样便捷,但在这背后,则需要云服务商将“云计算”背后的基础能力打牢。
据权威机构Canalys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华为云成为全球Iaas市场增速最快的云服务厂商,连续3个季度蝉联位居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二的位置,并蝉联了中国政务云市场领军者的位置。
此外,华为云在9个领域都位列权威机构的领导者象限,斩获了7个第一,并入选了Gartner全球云数据库魔力象限……
这不禁让人惊诧,2017年才入局公有云市场的华为云,其到底有何“能力”,能够在3年多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多的成绩?
以云计算释放华为三十年积累
2017年3月9日,时任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华为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宣布正式成立Cloud BU时,这是华为云第一次出现在聚光灯下。
但台下的声音却并非都是赞赏,业内反而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言论:一种声音是华为终于要入局公有云市场了。
另外一种声音则并不看好华为入局公有云市场,在其看来,华为就是一个电信设备供应商,根本就没有做云计算的“基因”。
事实上,就连在华为内部,很多人也表示并不看好,认为华为入局的太晚了,同时在他们看来,华为是一家做产品(终端、通信设备等硬件产品)的公司,现在要转型做云服务商,未免挑战太大。
熟悉云计算行业的都清楚,在华为云宣布进军公有云市场之时,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等云服务商已经发力了五六年的时间,据IDC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超过40亿美元,而前三名占据了近七成份额。
但我们要清楚的是,华为决定进军公有云市场,并非是头脑发热,一时兴起才做出的决定,在2016年,徐直军多次牵头组织了多场闭门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云计算资深人士,会议全部谈论华为公有云怎么做。
2016年一整年的时间,华为内部高层达成了共识,2016年年底,华为云相关战略相继制定完毕。
接力棒至此也递交给了技术开发团队的手中。
2017年6月,是华为云品牌第一次正式对外亮相,但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惊艳”,因为其所能提供的云服务还不到60个,相比友商,华为云显然差的远着呢。
然而就在3个月后,2017年9月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对外正式发布了EI(Enterprise Intelligence)企业智能。包含基础平台服务、通用服务、行业场景解决方案的三大类服务,通过一站式AI开发平台ModelArts为企业用户提供AI能力,具体人工智能服务数量达到了30个。
就这样,截止到2017年底华为云上线了14大类99个云服务,以及涵盖制造、医疗、电商、车联网、SAP、HPC、IoT等50多个解决方案。
就在云服务数量增长的同时,华为云也正改变着华为的基因。
前文中我们说到,很长时间内大家公认华为云“基因”就是一家电信设备商,说白了就是做硬件产品的,然而云计算则是软件层面的事情。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华为此前的产品理念都是做硬件的,譬如手机、电脑等一系列产品,每一款硬件产品,在发布之前,要不断进行测试验证,只有一系列严苛的测试之后才有可能对外发布。
而云计算则好比我们手机、电脑所搭载的系统,是可以不断地更新,完善的。
迎来当头棒喝的华为云,迅速地补了这第一课。为此,他们修改了开发流程,此前用了20多年的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和工具系统不能完全适用,就花了一年时间构筑了新的流程和工具Cloud Service流程。
而这也让华为云清楚认识到,从PS(产品供应商)到SP(服务供应商),并非只是字母颠倒了一些顺序,其背后隐含着巨大改变和众多细节。
云时代不能有短板
刚成立的第一年,华为云修改了开发流程,其服务理念也从PS(产品供应商)到SP(服务供应商)进行了转变。
但其初心却未曾改变:
把华为公司在ICT领域的研发投资以云服务的形式变现;
把华为公司30多年积累的各种能力,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
为华为公司自身,包括华为终端云服务、内部IT提供云底座,支撑全球业务发展。
而这一初心也为技术开发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提供给客户的云是不能有短板的。
这一点对于云服务商来说至关重要,但同时也给华为云的技术人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首先是云的基础设施层面,事实上华为在2012年就开始研发一套底层架构,也就是2020年5月正式面世的“擎天架构”。
基于华为8年的技术沉淀,擎天架构已经成为华为云、华为云Stack、华为云边缘统一的技术底座,为企业提供硬核性能、极致稳定、多样性算力、云边端协同等一致体验和生态的云基础设施。
擎天架构通过数据中心升级创新、通过软硬协同技术,将存储、虚拟化、网络等能力卸载至专用硬件“擎天卡”之上,提升主机利用率的同时,进行硬件加速,带来低至10μs网络时延、100μs存储时延等强劲性能。
在业内都颇为头疼的虚拟化损耗问题上,华为云通过“极简”的Hypervisor将虚拟化的开销降至最低,并利用Split-Hypervisor技术将IO虚拟化通过擎天卡实现,最大限度将虚拟化对租户的扰动降到最低,实现资源“0”预留、性能“0”损耗、业务“0”抖动。
同时,华为云基于自研LDCP算法实现稳定浅队列的拥塞控制,支撑100倍组网规模提升,并避免大规模高速网络环境下存在的拥塞情况,并基于擎天架构将实现“零感知”数据加密,实现主机安全启动,确保主机“零篡改”。更进一步,结合擎天卡构成的安全系统可真正做到硬件身份证明,进一步确保全流程零差错,实现安全可信。
有了坚实的可靠的基础底座之后,华为云擎天架构之上打造了3个使能服务:应用使能ROMA、AI使能ModerArts、数据使能服务DAYU。
其中应用使能平台ROMA源于华为自身业务的实践总结而来,为用户提供贯通应用全生命周期的DevOps敏捷能力,打通研发态、运行态、运维态,使能企业多种应用简单、敏捷的在云上“出生”。同时也提供了全天候的3种开发模式:Full Code、Lite Code和Low/No Code。
ROMA也为用户提供了“一揽子的”开箱即用的应用使能服务,如身份认证、区块链、分布式中间件等,与此同时也将政企客户此前的IT资产盘活,通过强大的数据集成能力,将应用服务、连接器、API、业务流等应用资产,在云上安全共享、高效分发和价值挖掘。
既保护了客户的历史投资,也为未来的业务系统渐进式重构奠定了基础。
同时,ROMA针对重点行业场景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力的合集,帮助客户和伙伴高效构建精品应用和解决方案。
在AI服务层面,自2018年华为发布ModelArts之后,共经历了4次迭代,其中Fundamental一站式开发部署平台大幅降低了AI开发门槛,其平台开发者已突破20万。
并推出了RL(Reinforcement learning强化学习)、ML(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DL(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Solver(解码器)、GNN(Graphic Neraul Network),、AIBox(一体机等)算法。开发者可通过OCR、视觉、知识图谱和NLP套件,按需选择其需要的AI检测的环节,降低门槛的同时,也为开发者降低了成本。
在2020年,华为云还开源了HiLens的核心部件HiLens Framework,同时,HiLens Framework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开发工具,包括音视频输入、模型推理、资源管理,输出管理,日志系统和EI服务接口等。
让开发者不必重复制造轮子,直接调用相关模块的API,即可规范快速地开发出高性能的端云协同多模态AI技能和应用。
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数据方面,基于华为持续10年在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华为云在2020年发布了GaussDB系列新品,数据库战略全面升级。同时,GaussDB系列数据库产品入选Gartner 2020年全球云数据库魔力象限报告。
报告中提到,"华为云数据库业务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实现规模化部署,其中超过一半的客户来自公共管理、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
为解决用户核心数据上云的痛点,华为云为用户打造一站式的数据库架构+应用+数据一体化迁移方案,帮助客户迁移放心。
在2020年,华为云还发布了新一代智能数据湖FusionInsight,以此来帮助政企用户实现一云一湖。
智能数据湖FusionInsight,通过HetuEngine计算引擎和CarbonData存储引擎,双擎驱动实现数据秒级用数,并通过DAYU的数据治理与运营平台实现数据标准化。
不仅降低了用户的存储成本,同时让用户调用数据更快,运算效率更高。同时对于数据管理也更加“轻盈”。
……
从IaaS层的云基础设施,到PaaS层的技术平台能力,华为用了3年的时间一项项的去磨合相关的技术能力。
而这3年,也让华为云的服务数量从2017年6月的不到60个,变为2020年年底的220+,并聚集了160多万开发者和近2万个合作伙伴。
做数字化转型的“黑土地”
“华为实质是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
这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过的一句话。就在2020年11月,任正非也在内部汇报会上明确指出:
“华为云要利用好华为自身内部IT、终端云、GTS云的典型需求,培养一批队伍,这批队伍在战斗与实践中拥有了理解政企对华为云的需求之后,再深入去理解支持万物生长的云是需要什么样的‘黑土地’,‘黑土地’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让万物生长。”
这恰巧正是华为云一路发展的初心与路径,亦不难发现,在任正非的眼中,华为云正成为一片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黑土地”。
而事实上,从华为云的技术发展来看,华为云的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实实在在的切中了政企用户所关心的问题上,已经面临的痛点中,同时为了让用户能够便利,高效的开发,华为也都尽力将每一个服务都做成“傻瓜式”,让客户开箱即用。
甚至连其内部技术架构都是走极简风格的——“134”技术架构:即1个基于擎天架构的云基础设施,3个技术使能服务(应用使能ROMA、数据使能DAYU、AI使能ModelArts),4个面向行业场景化的联接触点(联接应用的华为云ROMA、联接开发者的DevCloud、联接万物的IoT、联接组织的华为云会议等服务)。
2020年,华为云擎天架构的调度算法团队同时获得OCP与USCP运筹优化算法赛道第一名,并打破了59项由全球优化算法领域权威机构SINTEF维护的PDPTW榜单纪录,成为中国研究机构中最多纪录的保持者。
就在2020年11月底,华为云又在业内首次提出了云原生2.0。
“云原生1.0阶段,企业将业务从线下搬迁并运行在云上,即ON Cloud,解决了运维、部署、扩容的难题,但传统应用单体架构过于厚重、烟囱式架构带来的系列问题并没有解决。云原生2.0阶段,企业既需要让业务生于云、长于云,即IN Cloud,基于AI、大数据、音视频、边缘计算等云原生技术跨越数字化转型深水区,也需要继承和发展已有能力,有机协同、立而不破。”
可见的是,华为提出云原生2.0无疑会让客户的开发,运维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开发者可以拥有便捷的开发云环境的背后,是华为云的技术人员将“苦差事儿”在背后给默默的做了。
而这也真是华为内部所推崇的:“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客户”。
华为云的“变”与“不变”
在政务领域,华为云累计服务600+政务云项目,联合9省市发布城市智能体;
在金融领域,服务中国TOP10银行,累计服务220+金融机构;
在医疗领域,支撑了65%省级医保信息平台建设;
在电力和油气领域,帮助国家电网集团14个省公司、3家发电集团实现电力生产经营智能化;
在交通领域,累计建设20+智慧机场、29省高速公路自由流;
在生态建设上,聚合了19000多家合作伙伴,包括13000多家咨询类伙伴和6000多家技术类伙伴,并与全球多家顶级咨询公司、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3年的时间,如果说华为云改变了什么?毫无疑问,它让华为从一家硬件公司成功转型成为现今的云服务提供商。不变的是华为对于技术的投入与对客户服务严谨的态度。
也正是由此,华为云相比于国内其他云服务商,虽然入局晚,但经历3年的成长,就已经进入国内公有云服务商第一阵营中。
进阶的华为云还想更上一层楼,需要在战略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付出更大的耐心和坚持,这也是华为能在5G、终端领域持续成功的密码。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