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云在5月8日晚以“云敲钟”的方式赴美上市了,将双脚踏进纳斯达克的大门,一场资本与市场的“狂欢”就此开启。
在此之前,国内主打前沿科技的科创板已经为多个云计算赛道的友商鸣锣开道。
雷军眼中,金山做云,是敢想敢干,直接ALL IN。
有了不怕死的精神才获得了一些生存的机会。
金山云的同事们这一仗也打得的很漂亮,因为很难——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漂亮仗”背后,是金山云开盘股价涨幅30%,收盘股价涨幅40%,总市值达到47.74亿美元(近338亿人民币)。
这意味着,在疫情导致全球股市震荡、中概股遭遇信任危机等形势之下,云计算极为成熟的美国市场对这一支云计算股给予了充分的价值肯定,这个行为同时也给其它中概股带来了信心的巨大提振。
云上较量波涛汹涌
很有意思的是,在国内BAT等互联网厂商转型产业互联网期间,深耕技术的云厂商们纷纷要集体迈向资本市场,这是云技术发展的使然,也是国内竞争格局变化的结果。
在国内,公有云的竞争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
公有云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没有人对此怀有质疑声。近十年来都是靠“投入”换市场,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的厂商,如曾经在云计算热闹的云厂商例如美团云、苏宁云等,纷纷因为“前途不明”或“涉水失败”而退出公有云阵营。
与此同时,依托母公司体系保障或依托融资手段获得规模化成长之后的云厂商,正在日益壮大,巨头的虹吸效应让巨头实力越来越强大,而强大的技术和实力保障,也反哺给市场更足的发展动力。
不得不承认,云计算将成为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个繁荣赛道,正在等待各个玩家重新抢跑。
每家云计算企业都在摩拳擦掌,或者组织结构升级,或者资本助力,接下来的竞争将会是巨头之间更激烈的较量。
融入美股的抉择
在金山云的上市招股书中,其提到上市融资款项将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约有50%的资金用于进一步投资以升级和扩展基础架构;约有25%的资金用于进一步投资技术和产品开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和物联网方面;约有15%用于资助生态系统扩展和国际影响力;约有10%的资金用于补充公司的营运资金。
上市之后,金山云将改变目前依附于金山软件来披露财务状况的现状,更好的体现出金山云本身的优点和价值,在经营手段、市场策略、人才管理上更显独立,也更能凸显其多年来强调的“中立”、“不与客户竞争”的价值。
加上资金规模的扩大,也更能放开手脚,与阿里云、腾讯云展开直接竞争,提升发展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其进军股市的方向是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而非国内的科创板,不排除是背后投资人的策略考量,但是这一结果于金山云是有利的。
原因在于,金山云是继承了金山集团的“企业服务DNA”的一家公司,而美国市场的千亿市值B端企业基本来自用户市场和资本的培育,如英特尔、微软、IBM、思科、Oracle等。
用雷军的话来说,美国投资者对云的嗅觉更强。
目前世界排名前二的云厂商AWS和微软Azure也是由美国市场培育,对其它地区的云计算发展有着“风向标”意义。进入美股,金山云可获得有独到见解的成熟投资人助力。
金山云在几年之中发展成为年收入近40亿的独立云服务商,其机制已日渐成熟,市场地位驱使着它进入新的竞争领地。
国内云行业太期待“拐点”
几年之前,人们就对云计算行业做过一次分析:2020年将成为重要年份,可以用“大转折”、“大决战”来形容,国外的微软和谷歌、国内的BAT/华为都是按照这个节点来屯兵积粮。
只是,人们太期待一根足以“引爆”这场转折的导火索。
雷锋网注意到,从需求端来分析,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进入规模化阶段,各类产业形态非常完备,例如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可以说,我国的生产关系已经重构,生产能力也已经跟上来了。但工信部部长苗圩曾提到,“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
因此,我国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在哪里?我们的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何进一步缩小?
“上天(AI、上云)、入地(走进产业)、出海”成为无可置疑的三大路径。
高度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在前10年为中国经济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下一步经济方向其实是往传统领域去要效率,去降成本,去做产业互联网的转型。
而云作为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资源,加之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成为今天IT创新的源泉,被更多实体所需要。
当“数字化转型”成为了当下经济再次增长的关键手段时,“新基建”是被寄予厚望的有力措施——互联网的下半场就是新基建。
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的朋友圈截图
从供给端来看,国内主要的云服务商纷纷在2018年和2019年初开始释放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信号,大力拓展B端和G端的“生意”,智慧教育、医疗、金融、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不断成为热词。以BAT、金山云、华为云为代表的厂商构筑了特殊的云上商业形态——尽管这都是血腥竞争后的结果。
这种转型信号的释放,具体表现为:
1)组织架构的调整,云的部门被拔高。
比如腾讯组建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成为腾讯ToB战略的对外窗口,其他业务则是智囊军团;阿里云数字政府、金融云、新零售、中国区域四个业务部也整合升级为四大事业部;百度云与百度AI体系进一步融合,明确了四个战略级赛道之后,由百度CTO王海峰直管;2019年底,京东集团宣布设立京东云与AI事业部,整合原京东云、人工智能、IoT三大事业部的架构与职责;而华为在今年宣布Cloud&AI成为华为的第四大BG。
2)强调是“技术公司”而非互联网公司或IT公司。
在工业、农业、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领域全面开打后,综合的技术实力被空前放置到第一位,而传统凭借渠道、销售策略或最基础的IDC资源为主的一些厂商则显现出劣势。政企买单看重云厂商综合实力,AI、大数据、IoT、区块链、5G、边缘计算都会被需要,甚至部分厂商已经进入到最底层的芯片之战中。
3)开启“买买买”、“投投投”模式,拉生态。
过去4-5年,云计算遵循“深海法则”,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头部厂商基本成为收割机。头部厂商股权投资和业务投资,大量培植生态,尤其是在SaaS领域和云上开发者领域打得最为猛烈。
多年以来各行业对上云爆发的巨大需求,加上这次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引发的疫情加速催化,云在未来将继续高速增长。无论是民间资本还是政策资本,都有意往这一新基建重点方向倾斜。
云上诞生又一新变量
我们知道,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是一个相对非常不透明的行业,国内有非常稀少的独立上市云公司,这导致云计算的研发投入、收入、支出、毛利、用户数据、ARPU值、留存率等数据都处在“围墙之内”,外界无法得知,无从比较与同行的差距。
以头部阿里云和腾讯云为例,每次集团财报发出,对外的只有总收入数据、季度收入、增长率、用户总数,其他信息不会透露。外界想探知难度非常大。
但是上市之后必须披露财务数据、经营数据,带来行业数据的公开透明化,也便于外界逐步熟知云计算,做更多行业研究——这对于云计算这一技术的普及非常有必要。
一旦有云厂商成为“中概股”或进入科创板,将带来大量公开数据,其他梯队的云同行们也将获得更多同业对比的机会。
另外,随着更多产业走进云端,选择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云厂商可能又是一个新的机会,加上“多云”、“备份”意识的加强,做B端生意的云厂商将不再是一家独大。金山云等都在招股书中极力强调“中立”属性,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诚然,云计算短期内还将“难下去”,行业竞争非常之强,技术、资本、人才都被牢牢“吸附”,但也同时表明“赢者通吃一切”的局面远远没有形成,各家都在开足马力,拉大与竞对的差距,在互联网下半场,其市场依旧富足。
也就是说,云仍旧是蓝海,而疫情之下的“新基建”加持,让这片蓝海更蓝。
(雷锋网雷锋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