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第四次台海危机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度。

在我们将目光齐刷刷聚焦于这次台海危机时,越来越多的目光也自然而然落到台湾身上。

随着地图软件详细标示出台湾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家山东饺子馆和山西面馆,这个与我们相隔一个海峡的岛屿,开始实际地展示出两岸的相近。

然而,地理位置上的亲近,生活习惯乃至口味上的趋于一致,只是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剧情中,较为感性的部分。

至于较为刚性的部分,从众多产业的发展进程来看,台湾与中国大陆并没能齐头并进,而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错位。

这一点,也鲜明的表现在安防产业上。

高开低走的台湾安防市场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但在安防产业的发展上,一个高开低走,一个低开高走,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发展进程。

2001年,对于安防产业来说,是毫不起眼的一年。

欧日、台湾品牌霸占了大陆安防市场的绝大部分江山,日本货占45%、美国货占25%、台湾地区货占20%。

这一年,大华、海康相继成立,初出茅庐,还无法撑起中国安防的门面。

大陆市场,以利凌、敏通等品牌为代表的台湾安防企业长驱直入,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都领先大陆一大截。

作为台湾的利基型产业之一,安防产业一度成为台湾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

什么是利基型产业?

台湾的经济主干,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利基型产业是台湾的一种特色经济模式。

随着大陆从技术到产业结构再到经济模式的快速转变,为了维持自身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活力,台湾安防产业找到了一条区别于主流市场的道路,即走利基型产业的发展道路。

利基是英文“Niche”的音译,有缝隙、补缺的意思,利基型产业即规模小但拥有关键技术的产业,也称“隐形产业”,针对的是没有被服务好的小市场,这些市场相对而言竞争者也较少。

利基型产业在台湾由来已久,诸如工业电脑、卫星导航设备、游艇制造、电竞产品的散热风扇等产品上,在国际上均有不小的知名度。

台湾安防产业,选择的就是这样一条以少量多样取胜,“小而美”的路子。

巅峰时期,竞争力最强的晶睿通讯股价一度大涨到215元,升泰更是涨到318元,奇偶到314元,彩富电子也涨到89.3元,在海康、大华等崛起之前,台湾安防企业在市场上占尽风头。

大陆安防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百业待兴,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安防需求。再加上9·11事件的发生,加速了安防监控行业的发展。

然而,当时的国产厂商大多只能做一些监控周边器件,整个市场还是日本、欧洲、北美、以色列等国家,以及台湾的秀场。

2008年开始,因政策因素,台湾安防市场与中国大陆市场的往来开始热络频繁。

这一年监控市场掀起从MPEG4转型H.264视频编码技术的革命, 中国厂商全力开发。

海峡对岸,台湾厂商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冲刷下,MPEG4机器库存严重,无力开发刚刚萌芽的视频压缩技术,加上对H.264抱持怀疑态度,便主动按下了研发的暂停键。

在安防从模拟化时代,跑步进入数字高清化时代的过程中,国内平安城市项目加速建设,海康、大华等巨头乘着时代变革的东风,迅速崛起,并一步步坐稳世界级安防巨头的宝座,中国大陆也因此成为安防重镇。

曾经在国内安防市场安营扎寨的国外厂商们,渐渐无立锥之地。台湾安防企业也因常年亏损,市值惨遭滑铁卢,从原先的热门飙股,被打回原形。

财信传媒董事长谢金河,2017年在脸书上发表了以“一家海康威视打趴了台湾一整个产业”为题的文章,这篇文章不留情面的措辞,引来不少争议,但也撕下了台湾安防产业的遮羞布。

同年,市值最大的晶睿无奈被台达电并购,升泰的股价跌倒巅峰时期的零头,奇偶的股价蒸发了近十分之九,这个台湾曾经最有活力的产业,几乎以俯冲的姿态坠落谷底。

前半程占据上风,台湾安防企业在后半程日渐边缘化。外销市场节节败退,内销市场被大陆来的摄像机分去七成。

但台湾也曾挣扎过。

在安防向智能化变革期间,2017年一款打着百分百台湾制,标价395元的摄像机,可以视作台湾安防市场针对大陆产品,发起的一场反扑。

但这次“395事件”,形式大于内容。

在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看来,海康之所以能稳坐全球安防市场龙头,性价比之外,突破性的技术方案,严格的品管,秩序化的生产,以客户需求为第一导向的原则,不怕苦累的精神,都是海康在安防市场,为自己筑起的一块又一块壁垒。

从安防小市场,走向智慧城市大市场。

市场上排名靠前公司,陆续将目光从单一的视频监控产品,转向以物联网解决方案为视频产业核心的发展策略,并继而开始专注细分市场,在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各个垂直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台湾安防企业也意识到传统的安防模式已经“不香了”,于是纷纷转型,同样以“物联网+AI”打开智慧城市与数字转型的新空间。

这一转型,的确行之有效。比如在将业务范围扩大到移动监控解决方案后,台湾厂商升锐电子(Hi Sharp),在2019年实现了8.13%的年收入增长。

安防企业头部效应明显,在以智能物联为代表的新一轮变革周期中,台湾安防企业虽具有先发优势,但在“海大宇”、旷视等国内企业的强势压制之下,这一先发优势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大陆已经让台湾望尘莫及。

台湾安防,挑战也许远比想象多?

台湾安防产业起步较早,曾经是台湾利基型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却在日后的竞争中渐渐偃旗息鼓,被大陆来的挑战者后来居上,背后有哪些原因?

其一,制造技术被大陆反超,台湾厂商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回看大陆与台湾工业的历史,2008年的那场金融风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台湾安防产业对H.264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前景产生误判,就此停止技术研发,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时至今日,大陆的制造技术已经远远超越台湾厂商,并且演变成越来越多的台湾厂商直接引进大陆的监控系统。

相比于自主研发,台湾厂商更多选择在大陆开发主机板,或者在大陆进行制造,而将组装工作带回台湾。

以晶片的开发板为例,台湾超过八成以上晶片使用的是大陆制造的开发板,尤以海思晶片的开发板为代表。

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康、大华等知名大陆厂商,是以低价杀入台湾市场,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真正以低价杀入台湾市场的是大陆二三线品牌,而海康、大华等一线厂商,除了具有超高的性价比,在影像画质、整体性能、人性化方面,都优于同等级别的台湾厂商。

其二,显而易见的产业链差距。

随着传统安防产业经视频物联后又进一步迈向智慧物联,多种技术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产业链条的增长,产业上下游结构也愈加错综复杂,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芯片制造商、硬件制造商、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服务商和终端用户。

延长的产业链意味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像过去那样做全安防产品,企业能够在一个环节上做精做强已是不易,上下游的紧密合作由此变得十分重要。

相比之下,台湾难以形成大陆的跨界产业聚落,单打独斗的模式并不利于技术的整合开发、迭代创新,以及品类的扩容。

如果进行供应链端的重新架构,则需要百万千万的重新投资,需要时间重新磨合与调整,市场与自身的竞争力也需要重新定义与审视。

其三,缺乏长期思维,进入短视的恶性循环。

技术话语权的旁落,使得台湾安防产品沦为业务支撑。

优质的大型客户流向“海大宇”等有扎实技术壁垒的厂商,服务众多小型客户,使得台湾的安防产品越来越庞杂,价格也越做越低,实际上沦为价格战。

商人逐利,追求以低成本快速抢占市场,是为了能在短期内活下来,但与此同时,也应思考和推动长期战略,才不至于失去未来的机会点。

其四,处境尴尬,左右为难下裹足不前。

2017年,台湾开始全面禁止使用大陆品牌,涵盖了硬件设备、软硬一体及云端服务。

为了帮助台湾安防厂商争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开始逐步推动“物联网资安认证标章”。

标章要求每款设备都要取得认证报告,对于台湾厂商来说,就意味着30万到45万的额外成本。

但另一边,大陆安防公司的设备和系统已经进入全球超150个国家,要做到与中国制造的低成本、高性能产品竞争,压力有增无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安防产业想要继续向前迈进,无疑需要政府给予更多政策与资源支持。

台湾是一个孤悬于太平洋上的小岛,地理位置上的特殊,天然影响着其产业发展的思路,再加之复杂的政治因素的干扰,外资却步、人才流失时有发生,产业谋发展,犹如刀尖上舞蹈,充满了无奈与忧虑。